
二重集團副總工程師陳曉慈(左三)與幾十位工程師建造了世界最大的8萬噸模鍛壓機。
大家都知道,機床工業被稱為“工業之母”,通俗含意就是能制造機器的機器,這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集中體現,但對于我們來講這是一個弱項。
國產大飛機為什么建國六十多年了,剛剛造出來呀?首先就是發動機不過關,現在C911上的發動機也還是進口的。飛機發動機核心部件之一的渦輪盤是用高溫鎳基合金制造的,它要承受高溫、高壓和高速旋轉的惡劣工況,需要的材料即要堅韌又要耐高溫,制造它最大的難題,就是要用巨大的壓力進行鍛造,但制造出具有這種性能的母機對我們來說,很難。現在中國二重制造的8萬噸模鍛壓機問世了,這意味著制造飛機發動機其中的一個瓶頸問題有望解決了。
2011年,濟南二機床集團為福特汽車美國三家工廠定制了5條大型沖壓生產線,每條線由多連桿壓力機組成,總重6100噸,由雙臂送料系統、拆垛機、清洗機、涂油機等設備組成,效率是普通生產線的3倍。
象這樣的機床母機一個國家通常只有一臺,有時可能全世界只有一臺,算是制造業的鎮國之寶了。可以說,在某些領域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這是我們機床工業之所得。
但不容樂觀的是類似的榮譽并不是遍地開花的,我們可以夸耀的并不多。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的成績也并不小,我國機床工業從一開始引進大量國外先進技術,合作生產各類數控機床,到后來甚至仿造出了五軸聯動控制加工中心,但高精產品的核心關鍵技術是仿制不出來的,我們在人才、科研和自主創新上都乏善可陳。
比較以下這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機床擁有量為283萬臺,其中粗加工車床構成比為43%,精加工機床占10%, 經過30年的發展,到2008年,中國機床工業約有5382家企業,機床擁有量約700萬臺,(美國約240萬臺、日本約140萬臺),粗加工機床仍占40%以上,精加工機床反而少于10%,這與國外由高效自動化機床和數控機床組成的精加工機床占比20%~30%相比,我國精加工機床構成比未增反降,突顯出中國機床工業仍然十分落后。
建國60多年了,凝聚了我們三代人的青春,看看世界機床工業都發生了哪些巨變吧:不到60年里,美國機床工業超越了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德國機床工業又在不到60年的時間里超過了美國,而小日本則在不到60年的時間里,躋身世界前三強。我們是不是有些汗顏?
回頭看看我們走過的路,改革開放前耽誤的三十年就不用說了,后三十年取得的成績確實是有目共睹的,但問題也不少。盡管機床行業有政府制定的發展規劃,可內容脫離實際,流于空泛,如2006年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數控機床發展專項規劃》,要求至2010年,數控系統自主知識產權的要占數控機床總量的75%,功能部件配套自給率60%以上,國產數控機床要占領國內市場的50%以上等等,實在有些虛無飄渺。縱觀近三十年行業政策史,失誤很多,如無視國內機床行業的實際情況,規劃只是停留在書面上,根本無法落實,缺乏的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市場需求沒有準確的分析統計,背離了行業發展規律。
除政策失誤外,行業還存在兩大問題:
一、不注重人才培養和自主研發,長期仿造國外,缺乏核心技術。
三十年成績不可否認,但長期停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陳舊觀念里,不思進取,一味仿造,造成機床行業在產業鏈的最低端長期徘徊,難以走出。加上忽視職業技術教育以及對企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行業人才供求失衡,流失嚴重,另外在改制過程中,許多有研發實力的科研院所被轉制為企業,導致科研能力大大削弱,眾多技術瓶頸難以突破,高精尖機床及核心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技術追趕成為空談。
二、行業發展嚴重失調,各門類缺乏統一規劃與配合。主要表現在主機與數控系統、功能附件、刀具之間的發展不相適應,脫節現象比較重要。
在近三十多年發展中,我國機床行業的產業結構主要以生產低中檔產品為主,而發展最為迅速的數控機床,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一直依賴進口,阻礙了技術創新和產業進步。國內機床產品普遍存在質量問題,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都比較差。主要原因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沒人愿意潛心搞研究,都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技術工人普遍缺乏,后勁不足。
歷數六十年發展的得與失,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盲目樂觀并不可取。我們之所以成為世界機床大國,主要是由于我們體量大,市場廣闊,但讓中國制造從大變強,卻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提高對作為工業之母的機床工業的重視程度,并擔當起強有力的組織者和策劃者,調動各種有利資源,統籌安排,協調發展。隨著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興起,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遵循市場規律,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盡快在人才培育和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用,把機床產業向高中端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