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上,“做強裝備制造業,抓住高鐵、核電、特高壓等重大項目建設契機,促進技術、產品創新,推動 ‘東北裝備’走向世界”再次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事實上,早在今年兩會期間,“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就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已經與英國、法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就特高壓、電站、高鐵等能源裝備領域展開合作。
在我國裝備制造業30多年發展長河中,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無疑在每一個重大里程碑上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打造我國裝備制造業“升級版”、邁向制造業強國的新形勢下,如何打破“高端研發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雙重尷尬,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成為擺在這些老工業基地甚至是整個裝備制造業面前的重大課題。
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向高端制造
2013年3月,國務院下發《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其中老工業基地是指“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布局建設、以重工業骨干企業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業基地。老工業基地的基本單元是老工業城市。全國共有老工業城市120個,分布在27個省(區、市),其中地級城市95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25個。
“目前國內幾乎沒有比東北更有成為‘高端制造業’基地優勢的地方,但東北要振興,非得完成‘老工業基地’脫胎換骨的改造不可。”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如是說,高端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研發設計和技術創新,高端產品作為技術密集型產品,其持續研發能力成為必要條件,也是保持“高端”制造的保證。這種脫胎換骨主要面對現成的資源依賴結構,以及不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體制和機制。
經過多年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裝備制造業構筑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數十年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厚重的裝備工業基礎,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一大批如哈爾濱電氣集團、一汽集團、一重集團等裝備制造企業聚集其中。從國內市場占有率來看,其裝備制造業體系中有許多行業在全國具有相當的優勢,或具有一定基礎或特色鮮明。其中,大型輸變電成套設備、列車車輛成套設備、大型連鑄連軋成套設備、大型發電成套設備、機器人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成套裝備在東北地區內即可基本成套提供。
然而,由于歷史包袱重,體制機制障礙突出,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著向高端裝備制造轉型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尚未形成良性循環機制,產業分工體系不合理,集群化程度不高,工程總承包能力薄弱等不斷浮出水面成為企業正在研究的課題。
摘掉“大而不強”的帽子
“雖然通過30年的努力,我國重大裝備獲得了進步與突破,但是高端能源裝備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惫ば挪垦b備司司長李東在7月28日~30 日舉辦的“2014年中國(北京)國際能源峰會”上如是說,未來重大裝備技術發展還需要堅持應用牽引、協同創新、兩化融合和開放合作的原則。
30年來,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和突破。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大型冶金,大型乙烯等等重大工程所需的關鍵的重大裝備聯合合作,通過跨部門的合作,不斷實現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目前我國重大裝備諸如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高鐵、核電裝備等取得了長足進步,具備走出國門的能力和實力。
但在李東看來,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差距仍然較大,主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高端的能源裝備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比較少,很多高端產品的領域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掌握。二是關鍵部件發展滯后,主機也面臨空殼化發展,高端裝備的元器件等也是依賴進口,跟核電相關的比如泵閥類這些高端的液壓件等等都是依賴進口,主機的發展受制于關鍵零部件的發展。三是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還比較缺乏。
“我國高端裝備研發投入不足,共性技術研究體系缺位,前瞻性和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滯后于行業發展,專利的數量與質量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在質量效益方面,產品可靠性基礎研究及試驗檢測方法成為阻礙產品質量提升的瓶頸,缺少可靠性的評價體系。在品牌方面,我國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品牌。另外,我國電力裝備產品同質化和低價競爭的現象嚴重,企業銷售利潤率比較低!痹瓩C械工業部副部長、制造強國戰略——能源裝備課題組組長陸燕蓀接受記者采訪時說。